网上有关“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国殇》这部纪录片以展开抗日战争一幅真实的全景纪实,展现出几十年以来许多人们视野之外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是由台湾导演陈君天拍摄,由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纪录片制作人合作完成,除在阳光卫视播出的40集电视版外,还将推出3.5小时DVD版和2.5小时**版,影片以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本人展开过22次大型会战,1117次中型战役,38931次小型战斗。其中国民党250多名将军战死疆场,陆军伤亡、失踪、负伤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坠机2468架、海军舰艇毁损殆尽……
这部片子以一个最客观的视角揭露出了抗日战争八年间的详细过程以及许多感人的事迹,更多的是站在名族,国家,军人的立场来谈论客观的历史细节,这部纪录片有它独特的贡献之处和引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现在,它给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全世界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战争记录。无疑它是公平的,还原了历史真相,还原了人的良知。结构方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寻可分为三大集,四十小集,和以往的从1937年开始谈的纪录片不同,它更加追溯到中日两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和现实状况,而也确实证明真正的战斗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了,片中主要采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以真实的历史资料画面为主,加上图表文字标识和相应的解说,其中每当提到具体事件的时候,都会请到当事人过来采访,大部分是国民党的老兵,当然这些老兵有的今天已经去世,所以这部片子中最早的采访资料是从1995年开始的,当时很多被采访人已经八九十岁了,这更加还原的纪录的真实性。
其中也有很多那个年代的一些新闻记者,历史专家学者,外国友人,和政要人物的朋友亲人。每一个被采访军人出来的时候都会标明所属部队师团,他们那种看起来原生态的说话方式和沧桑的面部表情代表一个个国军部队官兵们只属于他们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纪录片解说者的叙述丝毫不带任何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按照当年事发的起因,经过,结果描述一切,从采访的专家学者和政要的亲人部署也可看出那时真正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真正与日本作战的状态和实力如何。
通篇下来,从倒叙结果1945年9月9日南京的受降仪式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蒋中正总统的广播讲话,结构完整,形式上也采用了解说,采访,和评论认知三种主要方法来完成这部片子的流程。影片的**版,在开头就根据史料对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做了纠正。影片认为,抗战时间14年,不是8年。因为,早在1931年的9月18日,东北三省沦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抗日战争。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牺牲了很多将士。关于全面抗日战争的时间,影片认为不是1937年的7月7日,而是7月8日,因为当时战事冲突,第一声枪响已经过了7月8日的凌晨。此外,“七七事变”,日军攻打的主要对象是宛平城,只是起点在卢沟桥,但不是在卢沟桥打的。 这些形式和内容上的修正也使得这部纪录片和其他的片子不一样,1995年左右被访的老兵大多已经去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熟知,据研究者估计,全球华人中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知道抗战真相。两百多分钟的记录成为了中国军人抗日历程的一座巨大的丰碑。
这部片子的所表现的人物太多太多,每一个都是爱国志士,每一个人心中哪怕到老了都能看出那种澎湃的爱国热情。淞沪会战,有一个老兵说,敌人的武器装备都比我们好,我们为了守住上海,每天中央都会投入几个师进去,而每次投入的师团兵力很少有活着回来的,那场战役太消耗战友的生命了,有的一个团一个整师过去就再也没回来过。。。。。讲到情深处,老兵留下泪来,摘下眼镜无助的面对着镜头。还有一位老兵伤感的说道,老总统(蒋介石)全国人民那时都在骂他不抗日,却不知他那时深知中日军事,经济力量悬殊,过早开战只会输的更惨痛,老总统是个性格异常坚强的人,那时迁都重庆,日本人在湖南,贵州猛攻的时候,有人担心重庆会守不住,老总统坦言坚决不投降,重庆守不住退到西昌,西昌守不住退到西藏也要继续战斗!敢问又有几人清楚那时真正的国家***是这样的心态?访问薛岳的时候,其人已101岁,隐居在台南嘉义县一个小小庭院。“那么瘦小的一个人,很难想象他就是当年的战神”。薛岳的耳朵已经有些听不清,但三十年前的记忆丝毫不含糊。他细致地讲了他的“天炉战法”在长沙会战中如何克敌。 两年后,薛岳去世。尽管并不陌生,但当影片进入国破家亡、将军百战死的场景,悲壮的拼杀历历在目,老人吴浩然禁不住掏出手绢拭去点点泪光。1944年参加衡阳会战时,他刚从黄埔军校毕业,才20多岁。抗战胜利后,他辗转来到香港,既无法赴台、也无法归乡,愁思中他寂寂生活多年,现已是89岁的老人,坐在记者面前如数家珍地谈抗战往事。《国殇》中珍贵的历史镜头令他激动不已。在他身后,香港黄埔军校同学会办公室的墙上,那些照片上曾同他出生入死的抗战英雄似乎正亲切地看着他。
无论是谈这部纪录片的人物还是表现形式与内容方面,它都是真正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仔细去思考的一部片子。也许我们不该去思考他的拍摄技术手段,影像画面的美感和光影,我们更应该从中分析到的是作为一个真正中国人的价值观,用人性的思维来理解这部作品。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人21名上将,73名中将及167名少将壮烈殉国,其中往复肉搏成仁者82人,身陷绝境蹈死者25人,身陷绝境视死如归者14人。这些只是成千上万抗日军队的一些代表而已,中国军人传统的思想是保家卫国,他们是为人民而战,为国家而战,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在这部纪录片中,体现出中国人的坚强的意志,浓重的血性,如果没有这些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军人,没有当年这样惨烈的卫国战争,恐怕现在的一切都都将不存在,现在很多流落缅甸当年的抗战老兵孤家寡人,无家可归,扪心自问一下,他们中死了的人尚且需要享受歌功颂德的至高荣誉,何况活着的呢?他们是一个个而中国军人,当年抗战打日本人的中国军人,无论国家政策,国家制度,或者国家政党的不同,都应该让他们得到妥善的安置,相比台湾而言,中国大陆政府做的就差的多了。政府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刻意忽略掉了他们,而我们普通人不知道没关系,既然知道了就应该记住他们,虽然不一定都能记住名字,但我们要记住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反动派,也不是什么官僚,甚至政党的烙印在他们身上都很模糊,他们是军人,地地道道的由普通大众组成的中国军人,他们曾经为守护我们现在站着的这片国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需要什么隆重的仪式, 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候怀念一下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拜祭一下他们,让那些血战疆场的英烈知道我们还没忘记他们。而不只是我们口头上普通的传诵几句。
最后想用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导演陈西林的话做一个结尾,“民族的真相不可以因为意识形态而湮灭,那是近百年来极为壮烈和反映民族热血的战争,叫花子都会捡起枪冲去和日本人拼命,捐飞机给国家打仗,乞丐都爬去把碗里的钱倒出来。”权力不屈、资本不媚、贫困不移。不管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但是它给了两岸三地,以及全世界一个正确的答案。不容任何人随意的篡改历史,让真正的青史长留人间。那一抹擦不去的青天白日红!
云南腾冲县城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建有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占地88亩,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甬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级台阶挡土墙,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祠后为相对高度31米的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筑有“倭冢”一座,埋有四具日军尸骨于其中。
国殇墓园空地遍植松、柏、竹,林下绿草如茵,阶沿多置盆花,环境清幽肃穆,今又在每一台阶两侧新建民族风格浓郁的展厅,展出了珍贵的腾冲抗战照片百幅及实物数十件,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加强了启迪教育功能,国殇墓园是云南仅有、国内少见的大型抗日战争纪念陵园,在海内外广有影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殇墓园按中轴对称进行布局,墓园西南角的小团坡是全园最高处。以小团坡为起点,沿东北向轴线,依次建有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冢、忠烈祠、墓园大门等建筑,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26平方米。
墓园的大门为八字形古式门楼,门额镶有李根源所书“国殇墓园”四个大字,大门右侧挂有“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牌子。两侧粉墙上,分别绘有表状烈士精神的龙腾、虎跃形象,旁边有一方国务院颁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门后为一条长甬道,甬道两侧有新建的民族风格浓郁的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实物100余件,纪实照片274张。陈列分“太平洋战争”、“腾冲抗战”、“腾冲人民对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的建筑”、“腾冲战役中部分抗日将士事迹介绍”五个部分。
主体建筑忠烈祠坐落在甬道尽头的高台上,台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
忠烈祠具有古代祠庙建筑的风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堂中央高悬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及“总理遗嘱”,左右分佩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两侧墙壁上镶嵌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两侧的厢房现辟为展厅,陈列着反映当时战况的照片。祠内外立柱悬挂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何应钦、卫立煌、孙科、陈诚、龙云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霍揆彰、周福成、阙汉骞、顾葆裕等人的题联、挽诗、悼词,祠前立有数通石碑,主要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记述腾冲作战经过的《忠烈祠》碑和《腾冲会战概要》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碑、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等。
忠烈祠的背后是相对高度31米的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筑有“倭冢”一座,埋有四具日军尸骨于其中。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外形为方形柱式,系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镌刻着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都代表一个师,密布着墓碑。墓碑上书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碑下葬有该人的骨灰。整个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块,其中包括战死的援华美军人员。此外,在墓门左侧的角落里还筑有埋了四具日军尸骸的土坟,立有黑色“倭冢”二字,也是李根源手书。
关于“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蓝婼涟]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njsjm.com/hainin/51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蓝婼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国殇第一部字怎么这么小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