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写小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写小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一:怎么写好小楷 反复练一篇,由每个字从大到小,熟悉自然成。千万不可完全横平竖直,不是写美术字,心情适当放松、舒畅,一次写一列,注意贯气,先不必苛求每字都美,主要是大小有致、气韵和畅。也不能强用力,多看一些书家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领悟。我现在是每日最少一遍《心经》,切记别贪多、自迷,要懂得取舍,找合适自己的一门深入。
问题二:写小楷需要注意什么呢 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郑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指实”即为L、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L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赵h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赵h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行到充分的发挥。(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指死腕活谓运笔......>>
问题三:如何才能写好小楷字呢 要想学习好小楷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这三项是很关键的。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七紫三羊”的毛笔。因为“七紫三羊”的毛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笔锋太短不易掌握小楷运笔规律。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正适合写小楷。
正确的临帖方法: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的某些楷书碑字。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王、颜、欧、柳、赵都可以,还有一个碑帖也比较好,就是唐朝钟绍京的《灵飞经》。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问题四:写小楷怎样布局 一是纵有行,横有列,这种布局适宜字数较多的内容而又必须在一定的尺幅之内完成的章法,通过计算,可以把握字数的多寡。小楷的格子宜稍扁,使其字距较紧,行距稍开,自然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这种有行列纵横的界线,古人称之谓“乌丝阑”。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由于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框架之中,因此也最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作灵性。书写这种章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一格子内,即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亦有一个小章法,字形的安排在这空间中要十分妥贴,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大,顶天立地,充塞左右,又不可太小,天地空荡,左右虚旷,留白太少,则章法拘紧,留白太多,则布局疏散,而应大小匀称,上下左右,牝牡相得乃佳,书写小楷落笔时先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要掌握这种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多写多临摹,难得此妙。二要注意的是第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切忌结构平板,大小一律,而应当尽量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各尽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这样,就可发弥补这种章法的不足之处,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重点要放在每个字的结构上,力求使其字形,富有自然的姿态,则平正通达之中有迷离变化之妙。二是纵有行,横无列,这种章法,在小楷中用得最多,晋唐人写经,元明人手卷,多喜用此法,这种布局由于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从形式上说要比上一种章法来得灵活,有行无列,特别要注意到一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则行间错落有致,自有一段体态,汤临初《书指》说:“真书点画,笔笔皆须有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的意外之想。“收写小楷,这种变化虽不如行草那样强烈,但亦当有参差错落的变化,方能极尽自然之美。
由于这种章法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到每一行中上与下字之间的关系和行气的流贯,凡字无认疏密斜正,必有精神相挽之处,楷书往往就是通过字形跌宕的姿态而产生体势的,包世臣《艺用法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种于参差中求自然,于错落中求流贯的布局,大大地增添了小楷章法的情趣。
这种章法,其行款字距中间的空素地,亦有法度,一般地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自然上下得所,左右相称,但亦有字距紧,行距宽者,明末黄道周,倪元璐往往喜欢采用这种章法。亦有字距开,行距亦开的章法,如杨凝式,张即之董其昌都喜采用此法,亦有字距紧,行距亦又红又专的章法,如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总之,这种变通的布局,要密者不至于近,疏者不至于远,密者笔意流转,活泼不呆,则虽密犹疏,所谓空白少而神远是也。疏者笔势裹束,流通不滞,则虽疏犹密,所谓空白多而神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密得宜的效果。
三是横无列,纵无行,这种章法,完全打破了乌丝阑的拘束,因此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艺术个性,最富有自由率真的笔墨情趣,它滥觞于金甲古文,亦即契刻文字和早期的钟鼎铭文,这些镌刻的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时疏时密 ,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如丽天繁星,出之自然,古人作行草及小楷,常常借用此法,书写这种章法,必须注意三点:
1、书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观点。以统篇为一字,以整幅为一体,强调整体的平衡匀称,对比照应和我样统一,从局部的不平锋不对称去求得整体的平衡对称,从各......>>
问题五:转载怎样写小楷 第一章小楷的用笔第一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元郑(字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在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指实”即为L、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L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明赵h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赵h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这段话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
问题六:怎么练习小楷书法 学习小楷:
1、要有至少一本小楷字帖,推荐《晋唐小楷集》西泠印社出版,好的范本选择很关键,古人讲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2、要至少有一支小楷狼毫笔,写小楷笔要硬有弹性,特别是笔锋要好,可以看看善琏湖笔、农耕笔庄生产的适合小楷的毛笔,不建议买20元以下的笔,因为质量太差。
3、纸张的选择很关键,初学小楷不宜在生宣上来写,因为生宣很发,容易写成一团墨,可以在熟宣纸或者半熟的宣纸上练习,当然也可以用毛边纸,建议试试好的手工毛边纸,效果很不错。
4、墨汁要浓,但是不要用宿墨,可以用一得阁或者红星墨汁,写的时候墨蘸少量,毛笔不能蘸太多墨。
5练习方法:首先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小楷帖子入手比,因为是最历史上经典的,代表小楷的高峰,建议首先通临,找出规律,再从笔画精细出下工夫,然后是单个字关注结构,还有就是运笔初学恪守:指实掌虚,指死腕活。先守住这8个字,坚持一段时间再慢慢灵活用笔,达到死去活来的效果。
总之要持之以恒,小楷是不难的活儿,就是要大量的书写练习。
问题七:学习毛笔书法的小楷应如何入手? 首先,用笔可以用兼毫笔,因为唐朝时还没有长锋和羊毫的笔,是宋朝时才出现的,而唐朝时的书家一般都用的是进贡来的紫毫笔,就是宣城一带的一种黑色的兔子的背部和尾巴上的毛做的笔,但这种笔价格太高,所以尽量选用与其相近的笔,我个人认为兼毫的短锋笔与其最为接近。第二,临习哪本字帖,我建议您学习小楷的话做好就是《灵飞经》,因为其不仅写得好,刻石也是极为精妙,而且保存的也是十分完好,所以《灵飞经》是书法史上学习小楷的比较权威的一本字帖,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就是学习的《灵飞经》,明代的董其昌有这样一段评论“赵孟\八体尽能,唯小楷尤精,小楷终生临钟绍京,尽十得三四尔。”钟绍京就《灵飞经》的作者,因为《灵飞经》后并无落款,所以后人猜测其作者是唐朝的钟绍京,所以我建议您就学习《灵飞经》,赵孟\只得十之三四,您如果能得七八,已为当世高人!最后,就是起点是否高的问题,我认为无所谓,如果您感觉有些高的话,就学习赵孟\的《道德经》。但是我认为你既然学赵孟\还不如直接学习《灵飞经》。
问题八:怎么写小楷快 反复练一篇,由每个字从大到小,熟悉自然成。千万不可完全横平竖直,不是写美术字,心情适当放松、舒畅,一次写一列,注意贯气,先不必苛求每字都美,主要是大小有致、气韵和畅。也不能强用力,多看一些书家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领悟。我现在是每日最少一遍《心经》,切记别贪多、自迷,要懂得取舍,找合适自己的一门深入。
朱勇方艺术简历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二等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大展提名奖,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银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二等奖,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三等奖,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
现任职于绍兴县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社)。
朱勇方小楷艺术特点
齐玉新
绍兴,自古多文人雅士。按照当代文艺学的定位划分,朱勇方,做为一个新生代书家在喧哗的当代书法展览主义笼罩之中,凭借自己练就的一手奇逸雅致的小楷,冲击被行草统治的当代书坛,夺得一席之地,确立了其小楷书法在当代书坛的地位。他的小楷书法近两年接连获得了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银奖、七届中青展提名奖、八届中青展二等奖。在长篇巨制的展厅中、在点画夺目的作品面前、在行草书的长枪大戟之下,小楷作品无论从作品形式、幅式上都是显得那样柔弱和纤细,然而勇方,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书家却杀上来了,因此他的小楷书法近些年深为书界所重视。抛开当代书坛的外在因素和客观现象,从书法艺术研究的角度来定位研究他的小楷书法,应该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历史上的小楷大家皆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魏钟繇的隶意朴茂,晋二王的淡远空灵,唐以欧阳询为代表的小楷法度森严,元赵孟的小楷在二王遗风中寻求柔媚,明王宠和黄道周上溯魏晋以散淡奇逸出之,几千年来中国的小楷书法取法总是从钟王的身上建立自己的风范。勇方的小楷走的依然是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他自有他的聪明与机智,他先用钟王建立了自己小楷书法艺术殿堂牢固的地基,以这种魏晋小楷的逸致为底蕴,大胆地从六朝碑版中去挖掘营养,寻求自己小楷的表现手法和气骨,形成了他自己小楷的独特表现语言--魏晋逸致,碑版风骨。自晚明尤其是清以来,文化的更替与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扩展,给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书法开始了其由纯正向兼容性和包容性的进化与发展,当代书法展览主义,对中国的当代书法的巨大变化与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家们对展厅效果的追求其实就是对个性的追求、对个性表现语言的追求与张扬。
篆与隶的融和,篆、隶、魏碑与行草书的融和等等,各种书体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繁荣,各种技法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丰富。然而,于小楷书法融和以隶、行草之意古已不鲜,但碑版书法自清末兴起后,尤其于碑版书法对小楷书体的融入古来极少见。勇方的小楷书法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在他的一件类似学院派的作品题款中他写到:吾学书近习魏碑,似颇有所得,对于用笔之速度把握已自然由快捷至沉稳,于线条质量之锤炼亦多有体悟,今作此斗方,以显吾之书路源流也。
勇方诸体皆擅,但小楷书法应是他书法艺术中的镇宅之宝。他的小楷书法,从用笔上看,线条犀利,有刀刻斧劈的感觉,是碑版书法的典型表现语言。当代书法用碑版笔法意趣的很多,但大多上吸取了碑版笔法的用笔或质感,因而显得过于苍劲与枯涩,残垣断壁的衰败气象过浓,勇方的小楷在取碑版笔意上,很讲究碑版笔法的方折、刀刻之趣,于犀利的同时又是干净利落的,因此用笔的金石气很重,视觉效果很清晰,并且笔画的形状也极为讲究,形很美,尤其是在碑版笔情意趣之中,巧妙地运用了钟繇《荐季直表》的厚重笔意,所以线条不时又以丰满凝重显现,粗细对比强烈,于整个结字的黑白调节趣味横生。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的形成是和该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一直觉得民众的审美之于物体外观比较趋向于明快简捷,对物体形的喜好是直线、方折,在对物体内在美的理解比较趋向于一种易于理解的奇肆与怪异,事物要有变形但不能太过,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又可能源于现代商品外观和包装设计以及现代国外设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潜移默化,审美对于现代人来源,人们更加喜欢快餐式的东西。
古代过于抽象、深奥玄虚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可能需要很高的学养才行,另一方面人们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而无时间去理解和接受。勇方的小楷用笔恰恰和当代的审美倾向有了契合点,明快简捷同时又不乏碑版的奇逸和魏晋的雅致。在结字上,他的小楷具备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魏晋意趣。一些字的结体他处理成“呆”、“憨”、“笨”的形,这种结体恰好是魏晋小楷乃至魏晋书法的整体气格--高古、静穆、平和、冲淡。二是碑版意趣。这个特征是他小楷结字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把字的型处理得很有欹侧感,或左倒或右倾,而且把碑版书法的擅于造势之特点完全借鉴过来,使字的重心总处于偏移的位置,因而从审美上给人的感觉每个字好象总要动、总在动。甚至一些字的结体常有逸笔出之,既大胆又聪明,耐人寻味。这个结体特征总不免让人想到《张猛龙》、想到《爨龙颜》和上古的刻碑摩崖。三是现代意趣,这也是勇方小楷一个个性之处。在结字上,勇方借签了当代流行书风的特征,对一些字倾斜角度、反常规的味道,这些处理很前卫,这在古代传统小楷书法中是找不到踪影的。上述三个结字特征,构成了朱勇方小楷的独家特色--魏晋逸致,碑版风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用纸上,他善于用一种类似新闻纸的东西书写,这之于他的小楷表现可能是一种他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和方式,对于此,我觉得很好,一个书家在潜心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要在书法本体上创新,而且还要于工具、于载体上探索创新之路。明清生纸的使用使书法的表现出现了一个墨色变化丰富、笔墨技巧精彩纷呈的境界。近些年,对硬笔书法的发展,我一直在撰文指出,硬笔书法的艺术性难以再提高,并非全是工具性能对表现的限制,在工具创新和用纸上也要研究和考虑,如果毛笔现 在也往熟纸上写,恐怕毛笔的艺术性也会打折扣的。
当代书坛的浮躁心绪和急功近利意识很浓烈,因此在行草书法万马奔腾声中,能静下心来搞小楷书法的人如凤毛麟角,可是二十几岁的勇方坐下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一定很恬静,他的头脑也很聪明,因此他成功了,他在一个很少有人走的路上发现了一片新的景色并描绘出来给大家看。对于他在小楷书法的研究,勇方自己在《我学书路上的三次冲击》中谈到:第一次冲击是九O年受急功近利的影响,他的行草书被习气所笼罩,苦不堪言之时尝试写小楷。第二次冲击是九四年开始,他在博取一家的同时杂临百家,并且很多的时候。反而得益于一些不喜欢的帖,从这些贴中找到了感觉。第三次冲击是近几年开始注重学书的方法问题,注重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和背临。一个书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方法、悟性、资质、勤奋、环境、师承、书路等这些因素的具备有可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书家,勇方可能就具备了这些条件,他在新生代书家中是让人羡慕的。
朱勇方书法审美把握
刘贤斌
当代书法的展厅现象是书法审美的时代产物,它将作品的视觉感受与作者的创作心理置换而凸显,在展览的更替中形成了当代书法的潮流。在这样的“书法人文”环境中,小楷创作本身受到的“打击”可能最大,它不具备“视觉冲击”,没有“展厅效果”,因此很可能因为这些“非艺术因素”而被忽视……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会感叹朱勇方在第七、八届中青展中连续以小楷获奖的事实。如果不是其小楷作品的内在品质,曾经叱咤风云的“中青展”恐不会对他一再青睐。
与勇方兄未曾谋面,没见过他的书写情状。但从其作品的气息来看,他的笔墨之间似有一股迅疾的风致。其小楷创作亦当如此,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字之大小、结体、墨色、欹正,皆不予计较,一任情性。而结果却是纵横之间绵延奔逸,轻灵畅达。给人林中观景,不闻风动,但见影摇的清新感受。勇方兄的小楷不乏魏晋承传而逮于元明诸贤。我相信他是眼熟心记于历代经典的,这种读而后悟的本领是书家灵性的源泉,也是最可宝贵的创造潜能,朱勇方小楷作品的艺术感召信然!
从书风范式到艺术风格的理性追求,我以为朱勇方的小楷得益于他对王雅宜小楷的“依傍”与“推进”。他心仪于雅宜山人的潇洒超逸,简远疏阔,而复施以倪云林式的劲爽而妍润。故其小楷能够体势飞动笔致空灵。他不事小楷创作中的构字整方和排布整饬,求其活脱及其与情感的和谐。这是书法创作的本真情怀,但却考验着书者的造化与修为,勇方兄凭借自己的勤勉与思辩,笃实以开悟,得道而有成。
朱勇方的小楷创作是洒脱而自在的,这样的书写在其轻松随性的情境中能够让人真正享受艺术创作的愉悦。相信勇方兄亦陶然其间。而更可欣慰的是,他的作品把这份优游的惬意传递给了欣赏者——如此赏会,夫复何求!
不难相象一个把小楷写得风姿绰约的书家,其行草书会是怎样的。朱勇方的行草书一样充满了神采,其运笔果断,不拘不滞;节奏明快,疏密有致,既有绵延而宛如龙蛇游走的“线”象;又有粗重猛厉的“点”缀,使作品的整体气息呈现出律动的韵味。朱勇方有着放达不羁的笔墨理想,在点与线的寻绎中,驰骋着他的浪漫情怀。
勇方兄于当代展事之中获誉颇多,当我们审视其在展览中的作品,还可以发现朱勇方并没有追求作品形制的“出彩”与“炫目”,而是非常注重作品章法的审美力量,他希望用纯粹的笔墨语言和自信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对章法的灵慧,不仅伸延了作品的艺术美感,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书法传统的心灵守望和不懈探求的为艺品质。
关于“如何写小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求子兴]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njsjm.com/hainin/507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求子兴”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写小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写小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问题一:怎么写好小楷 反...
文章不错《如何写小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