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

网上有关“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已成为指导施肥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植物组织分析诊断法、土壤分析诊断法、植物外观诊断法、田间施肥试验诊断法、生理生化分析诊断法、植物组织液分析诊断法、无损测试技术及其他诊断方法等。

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实际生产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几种诊断方法,才可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最常用营养诊断方法有:植物外观诊断法(形态诊断)、土壤分析诊断法(土壤化学诊断)、植物组织分析诊断法(植物化学诊断)。

(1)形态诊断的优觖点植物营养的形态诊断是以植株生长发育的外观势态、症状来确定植物的营养状况,植物叶片是植株营养状况的最敏感部分,许多常见的缺素症依据叶片的观察,可以得到较准确的结论。但形态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当植物同时缺乏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时,很难确定哪种元素是最缺的,或哪种元素的缺乏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2)土壤化学诊断的优缺点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进行丰缺判断。作物需要的矿质养分基本上都是从土壤中吸取,因此产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决定的,所以土壤化学诊断一直是指导施肥实践的重要手段。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关系划分养分等级,通常分三级,以高、中、低表示。土壤养分含量高,施肥不增产;土壤养分含量中,不施肥可能减产,但幅度不超过20%?25%;土壤养分含量低,不施肥显著减产,减产幅度>25%。

土壤养分临界值与植株养分临界值不同之处是后者极少受地域、土壤的影响,而土壤临界值则受土壤pH值、质地等的显著影响,例如作物从黏土吸收养分比从沙土中要难,前者临界值高。土壤化学诊断与植物化学诊断比较各有长处和缺点。

对耕作土壤进行分析;一是有预测意义,在定植前测定可以预估缺什么,从而可及早防范;二是作为追究作物营养障碍的原因,探明是土壤养分不足,或者某种元素过多而抑制作物正常生长,以及是否存在元素间的拮抗作用等。

而这些都是植株分析所无法实现的。所以植株分析和土壤分析在一般诊断中都是结合进行,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植物化学诊断优缺点作物营养失调时,体内某些元素含量必然失常,分析作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作出丰缺判断,是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

植株成分分析可分全量分析和组织速测两类,前者测定作物体内元素的含量,目前的分析技术可测定全部植物必需元素以及可能涉及的元素,精度高,所得数据资料可靠,通常是诊断结论的基本依据。全量分析费工费时,一般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

组织速测测定作物体内未同化部分的养分,都利用呈色反应、目测分级,简易快速,一般适于田头诊断,因比较粗放,通常作为是否缺乏某种元素的大致判断,测试的范围目前局限于几种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为含量极微,精度要求高,速测难以实现。

①叶片分析诊断以叶片为样本分析各种养分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进行丰缺判断,是植株化学诊断的一个分支。由于叶片分析结果在指导果树施肥,实现预期产量,进行品质控制中取得较大的成功,受到广泛重视并发展成为果树营养诊断的一项专门技术。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叶片寿命较长,养分含量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且与树体营养状况以及产量有良好的相关性;果树养分临界值受地域影响很小,发现一种果树某一元素的缺乏或毒害水平在各地有一致性,其中微量元素尤其如此。

例如锰在许多果树中,叶片含量低于30毫克/千克时都会出现缺乏病症。再者,根据叶片分析诊断结果采取的补救措施在时间上也赶得上,当季能奏效。②组织速测诊断用速测方法测定植株新鲜组织的养分作为丰缺判断,是一种半定量性质的分析测定,被测定的养分是尚未同化或已同化但仍游离的大分子养分,结果以目视比色判断。

此法最大的特点是快速,通常可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完成一个项目的测试。组织速测一般以供试组织碎片直接与提取剂、发色剂一起在试管内反应呈色;或者把组织液滴于比色板或试纸上与试剂作用呈色,后者所需试剂极少,又叫“点滴法”。

运用组织速测进行诊断,在技术上应注意:取样要选择对某元素反应敏感的部位,以最能反映缺乏状况(养分浓度最低)的为适宜部位;养分划分等级要少,一般分缺乏、正常、丰富三级足够,等级少,级差大,利于判断,细分无益;作点滴法测试所用样本少,重复次数要多,以减少误差;要注意相关元素的测定,如作缺磷作物的诊断,可同时测氮,因缺磷植株硝态氮的含量通常偏高,对结果判断有帮助;应把测定结果结合作物长相、形态症状、土壤条件、栽培施肥等因素作综合分析。

什么是植物营养的平衡施肥?

答:土壤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法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花卉来说,在综合考虑氮肥施用过量,施肥养分比例失衡,田间管理有别于大田作物的前提下,根据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养分资源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其中氮素推荐是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花卉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施肥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

营养如何诊断?

平衡施肥是指均衡地或平衡地供应作物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施肥原则。平衡施肥并不意味着各种养分按同样数量来施肥,而是要按照它们生长发育所需的比例施肥;也并不意味着向土壤施入所有必需的营养元素,而应该是施入土壤供应不足或缺乏的那些营养元素。

一般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中保证度最低的那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在干旱的条件下,水分成为保证度最低的限制因素,即使其他因素都达到充足而适量的状况,作物产量仍然决定于水分这个限制因素的满足水平。在养分供应方面也是如此,在氮素供应不足时,即使磷、钾供应很充足,作物的生长发育仍决定于氮素的供应水平;磷、钾成为限制因素时,情况也类似。只有当氮、磷、钾都能充分而均衡地供应时,作物才能达到最佳产量。

另一方面,一种土壤通常不是只缺乏一种养分,而是同时缺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养分,生产上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或潜在性缺乏。所以,通过土壤和植株的诊断预先获知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供应水平是平衡施肥的前提。

平衡施肥有三种基本方法,即养分丰缺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和测土配方-养分平衡法。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缺点是施肥量精确度差;第二种方法的缺点是需以田间试验为基础,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且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测土配方-养分平衡法是一项较为适用的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的原理是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要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差额作为施肥依据,以达到养分收支平衡的目的。

但实际应用时有困难,因为空白产量必须通过提前的试验来获得,这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在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校正系数一般是通过对某一地区一定土壤和环境条件下以往试验所得到的空白产量、作物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从而计算得到的。对于一般的农业土壤,有效氮的校正系数为0.5~0.6,有效磷的校正系数为0.7~0.8,速效钾的校正系数为0.4~0.5。

植物营养诊断以植物营养状况与生物量积累或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判明植物的营养状况,明确导致植物营养状况不适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矫治方法和施肥措施。显然,植物营养诊断不仅是科学施肥的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同时也是植物营养学理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的最实质性的内容。植物营养诊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形态诊断、分析测试诊断、施肥诊断、生物培养诊断、叶色诊断、代谢诊断、养分平衡综合诊断施肥法(DiagnosisandRecommendationIntegratedSystem,DRIS)、植物养分综合管理系统法(IntegratedPlantNutrientSystem,IPNS)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等。运用这些诊断方法的目的就在于明确土壤和植物缺乏何种营养元素,是否存在潜在性缺乏,导致养分缺乏的原因及有关因素有哪些(如土壤养分是否缺乏?是否存在吸收障碍?是否存在养分不平衡?),确定土壤及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缺乏、适宜、过量的临界浓度,最终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或施肥建议。

综上所述,植物营养诊断是手段,合理施肥是途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是目的。同时可以相信,随着我国传统的生态农业观点的继承和发扬,现代高新技术在植物营养学中的广泛应用,植物营养诊断和施肥技术将为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化学分析方法检测作物矿质营养的盈亏。根据营养诊断的结果使施肥合理化、指标化,因此,营养诊断已成为现代世界上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的常规措施。营养诊断是从19世纪研究作物对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发展而出现的。1926年经洛加塔(logata)和曼姆(manme)的多次研究,提出以叶片分析来判断作物营养的盈亏,从而取代了过去仅依据利比希的原理,分析七壤失去多少矿质营养,然后加以补给的简单作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分析仪器的改进,使诊断内容、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都有较大进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农作物和果树,因地、因树具体地指导果树施肥,使果品产量、品质有很大提高。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果树营养诊断工作,1979年首次召开果树矿质营养与施肥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普及了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果树营养诊断内容

包括不同果树种类、品种的各个器官内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平衡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反应敏感的器官及时期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盈余、适宜、亏缺或潜在亏缺的指标。土壤诊断,则研究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可利用程度,及其相互补益,或拮抗关系。实际应用时,就是对有代表性的植株器官和土样,进行化学分析,对照盈亏指标和分析植株生育状况,进而指出该植株对各种元素的需求,并制定合理施肥措施,了解施肥反应,及不同无机元素的功能。

果树营养诊断特点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其营养特点是:①有贮藏营养。因此,其营养状况,除与当年自土壤中吸收的养分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树体贮藏营养水平。②果树对多种营养元素的盈亏,及对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颉颃作用,较一般作物更为敏感。果树定植后,多年只能从一块局限的土壤中,有选择地吸收某些营养元素,很容易造成某些元素的亏缺,因而,果树易于出现缺素症状。③果树是深根性单株作物,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深广,但不均匀,很难取得代表性强的根际土壤样品,而且,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土壤,性质各异,不同性质的土壤胶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土壤中的离子颉颃、离子扩散和根系吸收容量也不同,这都影响树体对养分的吸收。由于上述原因,在进行果树营养诊断时,应以树体营养诊断为主,土壤诊断为辅。

树体营养诊断

按下列步骤进行:

诊断器官选择

选择原则①对营养状况反应敏感;②能有效地反映出产量、质量以及生长状况差异,③在一定的季节中其营养成分比较稳定;④样品只涉及全株的极小部分,采样后不致影响全株的正常营养生长。大多数果树,春梢上成熟的叶片,是比较理想的分析器官。叶片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同时叶片元素聚集的水平,与生长势和产量也有密切相关性。但葡萄宜用叶柄;柿树的细根,和柠檬的木质部,对磷反应最敏感,李树测硼宜用果肉;分析甜橙微量元素时,用细根比用叶更为准确。

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李比希(J.yon Libig)的“最低养分律”。即当某种元素的浓度过低,成为果树生育的限制因子时,只有补给这种元素,才能有一定的效应,亏缺愈严重,补给后的矫治效应愈大。1936年莫西(Mocy)提出以叶片干物质为基础的“营养元素临界百分数”,即某种作物的每一种营养元素,都有一个固定的“临界百分数”,多于此数,表示植株处于奢侈吸收;低于此数,则表示营养缺乏。实际上这是一个范围值,当接近于或低于此值时,植株已经受害,但外表尚无表现,这种“潜在亏缺“最易被人们忽视。从“潜在亏缺”点,到奢侈吸收间,就是该树种的最适营养范围区。如施用某种肥料过多,使树体这种营养元素含量过高,称为“奢侈吸收”。反而会引起毒害,使生长与产量受影响。进行果树营养诊断时,不仅要注意各个元素的绝对浓度,还要注意树体中各种营养元素间的适当比例(见营养元素平衡)。

取样方法

主要树种叶片的取样时期、部位和方法如表。取样时要注意:①相互对比的树,必须在品种、树龄、树势、生长量、立地条件相对相似的树上取样;②不要取有病虫为害的叶片;③要同时取正常生态条件下和不正常生态条件下的叶样;④取到的样品立即填好田间编号、样品号、样品名称、取样日期、部位、地点和树的健康状况等;⑤新鲜的叶片放在尼龙沙袋中,立即送回实验室进行洗涤,如不能立即处理,应将叶片放到塑料袋中,扎住口,放入冰箱中,在-5℃暂时保存。

主要树种叶分析的取样方法

叶片的洗涤和干燥,依下列程序进行:①立即将新鲜叶片放在含0.1%洗涤剂的水中洗涤(约30秒);②用自来水冲掉洗涤剂;③再用无离子水冲洗3次;④放在滤纸上吸掉多余的水分;⑤放置纸盒中,在鼓风烘箱中在70℃下烘干;⑥用玛瑙研钵研细,过20~40目孔筛。如果叶片喷过农药(如波尔多液),则要在洗涤前,用0.1N盐酸洗涤,但不要超过半分钟,否则,其他元素会被溶解淋洗掉。但是,叶片如喷过波尔多液,即使用0.1N盐酸洗涤,也难以将铜洗净,其他元素如锌、铁等,有时也会被污染。

分析方法

全氮用克氏法;全磷用湿灰法,然后用钒钼黄或抗坏血酸还原比色;硼用干灰法,然后用姜黄素比色法比色;镁、锌、铁、锰、铜均用湿灰法制备溶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钾、钙可用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法测定。在测定时,同时要用纯金属元素,或其他类制备标准溶液。测试常用仪器,以自动化先进仪器为佳,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感应耦合等离子分光光度计(ICP)、X射线衍射仪、发射摄谱仪(emission spetrograph),和离子体发生器(plasmagenerators)等。

树体诊断指标

由于施肥制度不一致,各个国家采用的标准不完全一致。中国生产上一直重视氮肥,而磷肥的施用量较低,因此,中国苹果、梨的适应范围与其他国家比较,氮稍偏高,磷则偏低。

土壤营养诊断

土壤营养诊断的作用

了解新定植果园或苗圃的土壤营养状况,为制定果园土壤管理和施肥措施提供依据。对成龄果园来说,可以反映各种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因而印证树体营养诊断的结果。并可预报在调整树体失调的营养以后,可能再次发生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些,可判断某些缺素症,是由于土壤中缺乏该种营养元素,还是由于树体对该元素的吸收、运转、分配的不协调所致。

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

以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为诊断标准。包括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水解氮用碱性高锰酸钾法(酸性土可用酸解法);硝态氮用酚二磺酸法;氨态氮用氧化镁蒸馏法;有效磷用奥逊(Olsen)法;土壤交换性钙、镁(适用于中性和酸性土)用中性酯酸铵法;速效钾用中性醋酸铵法;土壤有效硼用滞水迥流提取,姜黄素比色法;有效铁、锰、锌、铜均用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提取,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全盐量用水提取,蒸干称重法;pH值用水提取,或直接用悬浮液,土水比为1∶1~1∶5,平衡后用pH计进行电位测定。

20世纪80年代,果树营养研究发现,在同一植株上,同一元素在不同器官中,分布是不均衡的。例如钙在苹果的叶片中适量,但在果实中则已明显不足。果树栽培以获得优质商品果实为目的,枝叶旺长,可能导致果实缺素。因此,在以叶片进行营养诊断时,应辅以果实营养诊断。藉以更正确地判断果实有无缺素症,并影响品质及耐贮性。

关于“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代萱]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njsjm.com/hainin/2855.html

(5)
代萱的头像代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代萱的头像
    代萱 2025年08月28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代萱”

  • 代萱
    代萱 2025年08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代萱
    用户082811 2025年08月28日

    文章不错《比较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法的优缺点》内容很有帮助